編者按
  坐擁泉城美譽,濟南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缺水城市。住建部、國家發改委日前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節水工作的通知》,出台節水十條措施,為進一步推進城市節水,打造“海綿城市”劃定“路線圖”。濟南如何進一步將節水文章做深做細,考驗城市智慧和能力。本報今起推出“再戰節水保泉·架構生態水城”系列報道,從雨水利用、管道滴漏、再生水利用等三個方面探尋發展現狀,以期為加強水資源利用提供借鑒。
  幾場小雨過後,名士豪庭二區院內西北角一塊綠地底下一個容量120噸的“水池”已蓄滿。這就是該小區的雨水收集系統,小區道路、綠地等處建了收集口,雨水通過管道沉澱後被儲存到池內。
  2011年起,濟南試點推廣雨水收集利用,但由於法律法規不健全及監管乏力,像名士豪庭這種配建雨水收集設施的小區屈指可數。對此,山東建築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張克峰顯得有些著急,“濟南對雨水控制利用落後於先進城市。”尷尬現狀:建的少用得更少
  在經十路中潤世紀城內,細心的市民會發現牆邊或牆角有小管子,這就是雨水收集管。同時,綠化帶雨水滲到石子層下麵管道流入貯水池。小區物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小區內綠化、保潔用水主要來源於雨水,年節約用水約2000立方米。位於文化東路上的中建文化城小區,也是我市較早建立雨水回收系統的小區,但目前系統並未啟用。小區物業負責人翟經理表示,他們剛從上家物業接管,還沒有對系統測試。
  據瞭解,目前我市僅有濟南西客站、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體育學院、盛世名門小區等10餘個單位建設了收集系統,多數新建小區選擇“忽略”。白白流失:滿城儘是瀝青路
  記者在中建文化城小區看到,所有路面全部採用透水性材料,或地磚或鵝卵石路面,小區內很少見到硬化路面。據瞭解,該小區綠化面積達到40%,加上數千平方米透水性路面,大部分雨水直接滲透。
  小區雨水利用,主要有雨水回收系統、滲透性路面及下凹式綠地等三種形式。住建部和國家發改委出台的節水“十條”中,要求新建城區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比例不低於40%。記者走訪多個小區發現,大部分小區路面以瀝青或水泥硬化路面為主,透水性材料大多數為點綴,而下凹式綠地更為稀少。
  瓶頸問題:缺乏強制監管手段
  多年從事雨水收集工程建設的百海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雨水回用設備運行維護費用很便宜,每噸大約為0.16元至0.19元,但前期需要一次性投入幾十萬元,後期還要消耗電費,而且真正獲益的往往是物業,開發商覺得不合算。”該負責人介紹,目前雨水收集多在政府部門和企業內作為倡導性推行,缺乏強制監管手段,推行難度更大。
  “具體政策法規和建設標準還沒有硬性規定,而且我們也沒有處罰權,推進起來難度很大。”市節水辦相關人員的無奈印證了尷尬的現狀。
  路在何方:政府需強有力推動
  “建設水生態城市,水資源的精緻利用繞不開。”張克峰表示,近年來雨水收集在北京、深圳、南京等城市已逐步實質推廣。“城市節水是個系統工程,單一部門阻力很大,政府需扮演強有力推動者,出台完善細緻的法律法規或行業規範標準,加強對雨水控制利用的頂層設計,同時增加監管力度,建立處罰機制,督促開發商落實。” (本報記者 陳加寶)  (原標題:雨水收集利用亟需頂層設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g32igug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